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小米汽车发起侵害经营秘密诉讼,今日正式开庭审理

发布时间:2025-08-12 11:17:17来源:
2025年8月12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与自然人施某之间的侵害经营秘密纠纷案件。此案因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商业秘密保护,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案件背景:小米汽车严打信息泄露

根据公开信息,原告方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控股,法定代表人雷军直接领导公司战略。此次诉讼的被告施某身份尚未公开,但结合小米汽车过往维权案例,业内推测其可能涉及前员工或外部合作方。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小米汽车首次就商业秘密保护采取法律行动。2023年12月,小米集团曾发布声明,指控三名前员工在职期间通过参与外部券商、投资机构组织的“小米汽车研讨会”,传播不实信息并收取“咨询费”,最终对涉事人员予以辞退并追究法律责任。此次诉讼或与类似事件存在关联。

庭审焦点:经营秘密的界定与侵权认定

据法律界人士分析,本案核心争议点包括:

  1. 信息性质认定:小米汽车需证明涉案信息(如技术参数、供应链数据、市场策略等)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商业秘密构成要件;
  2. 侵权行为举证:原告需提供证据证明施某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或使用相关秘密,且该行为与小米汽车实际损失存在因果关系;
  3. 责任主体划分:若施某为前员工,需审查其是否违反保密协议或竞业限制条款;若为外部人员,则需证明其与小米汽车存在业务接触或通过其他渠道非法获取信息。

行业影响:新能源车企维权常态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商业秘密保护已成为头部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小米汽车此次诉讼并非孤例:

  • 东北证券案余波:2024年10月,小米汽车曾起诉东北证券及分析师张某涉嫌侵害经营秘密,后虽撤诉,但暴露出金融机构在研报制作中可能存在的合规风险;
  • 特斯拉“间谍案”警示:2023年,特斯拉起诉前员工向小鹏汽车泄露自动驾驶代码,最终以被告赔偿1.4亿美元和解,凸显技术型企业对核心数据泄露的零容忍态度;
  • 政策支持加码:2025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能源汽车行业商业秘密保护指引》,明确要求企业建立分级保密制度,并对侵权行为设定最低赔偿标准。

小米汽车布局:技术壁垒与生态防御

作为跨界造车的新势力,小米汽车在维护商业秘密的同时,正通过技术专利与生态闭环构建竞争壁垒:

  • 专利储备:截至2025年6月,小米汽车已公开专利超1200项,涵盖自动驾驶、电池一体化、车辆控制等核心领域,其中“整车”外观专利获授权,对应车型为首款量产车小米SU7;
  • 供应链管控:通过全资控股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于2022年6月,参保人数1449人),小米在长三角布局智能工厂与研发中心,实现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垂直整合;
  • 生态协同:2025年3月,小米汽车宣布接入蔚来充电网络,并计划将澎湃OS车机系统与小米智能家居深度联动,形成“人-车-家”全场景闭环。

市场观察:维权与发展的平衡术

尽管小米汽车在诉讼中表现强硬,但其核心目标仍是推动业务增长。2025年7月,雷军在微博宣布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20万辆,并上调全年目标至35万辆。此次诉讼或被视为小米清理发展障碍、优化行业生态的举措。

法律专家指出,商业秘密案件审理周期较长,本案结果可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合规标准产生示范效应。随着庭审推进,更多细节有望披露,而小米汽车能否通过法律手段筑牢技术护城河,仍需市场持续观察。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