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 分,能上浙大的投档线,但我填了本省的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 今年夏天,安徽考生林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收到了几十条 “可惜” 的评论。但她心里清楚,这个在旁人看来 “亏大了” 的选择,是自己和家人反复权衡后的结果 —— 公费师范生毕业即有编制,能回户籍地县城当重点中学老师,“不用挤招聘会,不用考公内卷,对我来说,这比‘浙大毕业生’的头衔更实在。”
这个夏天,像林薇这样的高分女生并不少见。她们手握能叩开 985、211 校门的分数,却在志愿表上勾选了看似 “层次更低” 的学校:有人放弃同济大学,去了省内二本医学院读定向全科;有人拒绝武汉大学的临床医学,选择家乡的警校;还有人在北大元培学院和本地电网定向培养项目间,选了后者。在 “稳定” 与 “名校光环” 的博弈中,她们主动按下了 “求稳键”。
“高三模拟考稳定在全省前 500 名,班主任说冲浙大没问题。” 林薇的书桌前曾贴着浙大的校徽,她喜欢杭州的湿润气候,也向往综合性大学的多元氛围。但改变发生在去年冬天,姑姑家的表姐从某 985 高校中文系毕业,考公三次失利,考研复试被刷,最后在教育机构做代课老师,“每天加班到深夜,工资刚够房租”。
“女孩子找个安稳工作最重要。” 父母的话像一颗石子,在林薇心里漾开涟漪。她开始研究志愿指南: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学费、发生活补贴,毕业由地方教育局分配岗位,且需在基层服务 6 年 —— 这意味着,只要顺利毕业,就能拿到县城重点中学的编制。“我爸妈都是县城中学的老师,他们知道这份工作的‘好’:双休、寒暑假,不用背房贷压力,老了有保障。”
和林薇不同,重庆女生王玥的选择更 “决绝”。她高考 623 分(超一本线 110 分),却在志愿表第一栏填了本地一所二本医学院的 “全科医生定向培养项目”。这个项目要求学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5 年,期间由政府承担学费并发放补助,期满后可调动至县级医院。
“我奶奶有高血压,每次去乡镇卫生院都要等很久,医生少得可怜。” 王玥说,她查过数据:重庆某县每千人口仅 0.8 名医生,基层医疗人才缺口极大。“定向生毕业就有编,不用愁找工作,还能实实在在帮到家乡人。” 她并非不向往名校,只是觉得 “与其在 985 卷绩点、愁考研,不如一步到位解决生存问题”。
这些女生的选择,藏着当下年轻人对就业市场的集体焦虑。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 1179 万人,同比增加 21 万,而体制内岗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招录人数虽有增长,但竞争烈度持续攀升 —— 某省 “三支一扶” 计划报录比达 1:89,重点中学教师招聘中,“清北毕业生竞聘小学岗” 已不罕见。
“名校文凭不再是‘铁饭碗’的保证书。” 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张敏老师接触过不少类似案例,“尤其是女生,家长往往更担心她们‘漂泊不定’。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名校本硕博读下来要 8 年,还可能面临规培、晋升压力,而定向全科 5 年就能就业,对想尽早经济独立的女生来说,吸引力很大。”
在广州某高校担任辅导员的李娜也观察到,近三年女生报考 “体制内相关专业” 的比例明显上升。“我们学院女生占 68%,考研时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考公热门专业’的占 70%,而 5 年前这个比例仅为 35%。” 她认为,这与社会对女性 “稳定性” 的期待有关,“很多女生告诉我,‘稳定’不是妥协,而是‘用最小的风险换最大的确定性’。”
这些选择难免引发争议。林薇的高中同学在群里讨论:“658 分去二本师范,简直是浪费分数!” 有人觉得,年轻人应该去大城市、名校开阔视野,“稳定的生活太早到来,会磨掉斗志”。
但支持的声音同样响亮。王玥的高中班主任在朋友圈写道:“不是所有人都要走‘名校 - 大厂’的路,能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之坚定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成熟。” 一位乡镇卫生院院长则告诉记者,近年来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中,女生占比达 62%,“她们耐心、细致,更能适应基层医疗的琐碎,很多人期满后选择留下,成了乡镇医疗的骨干。”
教育学者周轶群认为,这类选择折射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多元:“过去我们认为‘高分就该上名校’,是把‘学历层次’等同于‘人生高度’。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适合自己’比‘外界认可’更重要。稳定的工作、可预期的生活,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人生追求。”
对于这些女生来说,“求稳” 并非意味着放弃成长。林薇计划在师范学院辅修心理学,“以后当老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王玥利用课余时间跟着乡镇医生实习,“提前熟悉基层常见病,毕业就能上手”。她们知道,稳定的工作是 “保底”,而如何在岗位上做出价值,仍需要持续努力。
这个夏天,当 “放弃名校” 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发酵时,林薇在日记里写下:“人生不是单选题,浙大的樱花很美,但县城中学的早读声,或许更适合我。” 在 “内卷” 与 “躺平” 的撕扯中,这些年轻女生用自己的选择证明:所谓 “出路”,从来不止一条 —— 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从中找到意义,就是最好的答案。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