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通报人才引进问题:因人设岗招考无效,讲师团主要负责人被免职
事件回顾:两次招聘“名单雷同”引发质疑
根据通报,包头市委讲师团分别于2023年12月和2025年1月启动两轮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招聘岗位及专业要求高度相似。然而,网友发现两轮公示的拟录用人员名单中,王某丹、郜某兴、张某三名考生姓名完全一致,且2025年招聘中部分岗位年龄限制从“38周岁以下”放宽至“40周岁以下”,疑似为特定人员“量身定制”条件。更有爆料称,2023年招聘因被举报中止,2025年公示名单却“复现”原班人马,引发“萝卜招聘”的强烈质疑。
调查结论:三大违规行为坐实
包头市联合调查组由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组成,经全面核查后确认:
- 因人设岗:2025年招聘岗位的专业、年龄等条件设置与特定人员高度匹配,存在“先定人后设岗”的违规操作;
- 监督缺位:招聘过程未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监督主体责任未落实,导致违规行为未被及时制止;
- 程序违规:议事决策流程不规范,部分环节未按规定上会审议,存在“暗箱操作”空间。
基于上述问题,调查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作出三项处理决定:
- 招考结果无效:2025年讲师团人才引进全流程作废,已公示人员不予录用;
- 主要负责人追责:讲师团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降级处分;
- 相关责任人诫勉:对分管人才引进工作的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社会反响:公众追问“公平底线”
事件曝光后,网友直指“高层次人才引进沦为权力寻租工具”。法律专家分析,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招聘应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而“因人设岗”直接破坏了这一底线。包头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事件暴露出基层单位在招聘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特殊渠道的监管存在盲区。
整改措施:全流程监督“防微杜渐”
通报中,包头市承诺将以此为鉴,从三方面强化人才引进工作:
- 前置审核:招聘方案需经组织、人社部门联合审查,杜绝“量身定制”条件;
- 过程公开:面试评委库扩容至50人以上,随机抽选并全程录音录像;
- 终身追责:对违规招聘责任人建立“黑名单”制度,涉事单位年度考核一票否决。
深层启示:人才政策需“阳光化”
近年来,多地曝出事业单位“萝卜招聘”事件,反映出部分单位在执行人才政策时存在“重形式、轻实质”倾向。此次包头市的处理力度被舆论视为“刮骨疗毒”之举,但如何将“个案整改”转化为“长效机制”仍是关键。有学者建议,可借鉴公务员招考模式,将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纳入省级统一平台,通过“岗位归集、条件标准化”压缩设租寻租空间。
截至目前,包头市委讲师团官网已撤下所有涉事招聘公告,2025年人才引进工作将重新启动。这起风波不仅为基层单位敲响警钟,更凸显出公众对“阳光招聘”的迫切期待——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