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交变身城市“充电宝”:V2G技术破解高温用电难题2025年8月,成都持续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电网负荷屡创新高。在这场电力保供攻坚战中,成都公交集团创新推出的“车网互动”(Vehic
技术突破:公交车化身“削峰填谷”神器
在成都娇子停保基地,驾驶员陈跃通过手机扫码完成操作:一辆长续航新能源公交车以115千瓦功率向电网反向放电,12分钟内收益约20元。这一场景背后,是V2G技术的核心逻辑——利用公交车“日行夜充”的规律性作息,在夜间低谷时段以每度电0.3元的低价充满300度电,日间运营结束后将剩余约100度电以每度电1.2元的高价反哺电网,实现“峰谷套利”。
技术团队测算显示,单台公交车每日可释放的100度电,相当于满足1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若7000辆公交车全部参与,每日可向电网输送70万度电,足以支撑一座中型工业园区全日运转。成都公交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诚表示:“我们正将公交车从传统交通工具升级为‘行走的储能电站’,在重大赛事、自然灾害等场景中,可快速形成分布式应急电源网络。”
生态重构:从“用能者”到“供能者”的转型
V2G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正在重塑城市能源生态。在金沙枢纽示范站,52台双向智能充放电终端构成“虚拟电厂”核心节点,通过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实时调度:当区域电网负荷突破阈值时,系统自动优先调用待发班次的公交车放电,确保市民出行不受影响;在光伏发电高峰期,公交车电池则作为“缓冲器”存储过剩绿电,夜间再释放至电网,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率15%以上。
这种“车-站-网”联动模式已产生显著经济效益。以北京中再中心V2G示范站为参照,常态化参与放电的车主三年收益超万元,年度净收益达1300元。成都公交集团透露,项目首年目标完成10万度放电量,预计为公交公司创造120万元额外收入,同时降低电网调峰成本约300万元。
政策赋能:全国试点引领绿色革命
成都项目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将成都列为9个试点城市之一。政策红利迅速释放:娇子停保基地、高升桥综合能源站等5大示范站加速建设,宁德时代、北理工等机构联合研发的浅充浅放工况技术,使电池在200次V2G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超93%,彻底打消行业对电池寿命的顾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标准的突破。成都公交集团主导制定的《新能源公交车V2G接口规范》已上升为国家标准,统一了通信协议、计量计费等关键环节,为全国车网互动项目提供可复制的“成都方案”。目前,该项目正与上海重卡换电站、厦门智能微电网等全国30个试点项目形成技术联动,共同构建覆盖公交、物流、私家车的亿级千瓦时储能网络。
未来图景:移动储能时代的城市范式
站在成都城市能源管理中心的巨屏前,7000个绿色光点正随电网负荷动态闪烁——每个光点代表一辆参与V2G调度的公交车。这种可视化调度系统背后,是AI算法对天气、用电习惯、车辆位置的实时分析。据预测,到2026年,成都公交V2G网络将扩展至1.5万辆车,年放电能力突破5亿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15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40万吨。
“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专家指出,当7000辆公交车、2000座充电站、百万级私家车构成能源互联网,城市将具备“自我调节”的智慧生命体特征。在成都的实践中,交通与能源的边界正在消融,一个更绿色、更弹性、更智能的未来城市图景已然清晰可见。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