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多家银行回应存取款超5万新规:普遍取消登记,风险管控不松懈

发布时间:2025-08-17 10:35:32来源: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取消个人单笔存取现金5万元以上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规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家银行对此作出回应,明确新规实施后,存取款超5万元无需登记用途,但风险管控措施并未放松。

新规核心变化:取消登记要求,简化业务流程

根据征求意见稿,新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删除了2022年版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用途”的规定。这意味着,未来个人在银行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时,无需再填写用途说明或提供资金来源证明。

此前,2022年的规定曾引发争议。部分公众认为此举增加了业务办理的繁琐性,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而支持者则认为这是打击洗钱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最终,该规定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此次修订被视为平衡反洗钱监管与金融服务便利性的重要举措。

银行回应:普遍取消登记,但风险管控不放松

1. 多数银行明确取消登记要求

多家银行表示,已关注到新规内容,并调整了业务流程。例如:

  • 建设银行:北京丰台支行工作人员称,客户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只需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无需登记用途或说明资金来源。
  • 农业银行:总行客服表示,目前没有明确规定要求登记,但会根据客户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措施。
  • 招商银行:客服称,新规实施后,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无需登记用途,但会通过系统监测交易异常情况。

2. 部分银行对大额交易加强询问

尽管取消了登记要求,但部分银行对大额交易仍保持审慎态度。例如:

  • 建设银行:工作人员表示,若客户存取几十万元或上百万元现金,银行可能会口头询问资金来源或用途,但无需填写表格或提供证明。
  • 工商银行:上海浦东某网点工作人员称,5万元以下取款无需说明用途,5万元以上用途说明变为“选填”,但银行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控可疑交易。

3. 风险管控措施持续强化

银行普遍表示,取消登记要求并不意味着放松反洗钱监管。根据新规,金融机构仍需对以下交易开展尽职调查:

  • 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超过5万元:需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身份证件复印件。
  • 高风险客户或异常交易:银行将采取强化尽职调查措施,如联系辖区民警实地核实、限制交易额度等。

新规背景:平衡反洗钱与用户体验

1. 回应公众关切,优化服务体验

2022年规定暂缓实施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隐私保护和业务便利性的担忧。此次修订通过风险分级管理,对低风险客户简化流程,对高风险客户强化调查,避免“一刀切”影响普通用户。例如:

  • 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银行提供绿色通道,支持电话预约或工作人员协助办理业务。
  • 数字化工具应用:通过手机银行“信息更新”模块,支持客户在线上传证明文件,减少线下排队时间。

2. 落实新《反洗钱法》,提升监管效能

新规旨在落实2025年1月施行的新《反洗钱法》,通过技术替代人工提升效率,精准分级减少无效打扰。例如:

  • 大数据分析:银行通过智能识别系统监控可疑交易,2024年成功拦截16.7万笔可疑交易,涉及金额342亿元。
  • 客户身份资料保存期限延长:从5年提升至10年,为反洗钱调查提供更长期的数据支持。

专家观点:新规实现“三重目标”

业内专家认为,新规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反洗钱合规不打折、客户体验不降级、隐私保护不松懈”的三重目标:

  1. 优化流程:对低风险客户简化流程,对高风险客户强化调查,避免“一刀切”影响多数用户体验。
  2. 技术赋能:应用数字化工具替代人工环节,如手机银行“信息更新”模块,减少线下排队时间。
  3. 隐私保护:严格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收集与业务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减少对客户隐私的干扰。

未来展望:新规或于9月后落地

目前,《管理办法》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3日。新规具体执行细则仍有待披露,但业内普遍预期,新规将在平衡反洗钱监管与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同时强化对洗钱、诈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普通储户而言,新规实施后,存取款5万元以上现金将更加便捷,但需注意,银行仍会通过技术手段监控异常交易。因此,建议公众合法合规使用银行服务,共同维护金融安全。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