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父无人养!8子女“踢皮球”拒赡养,法院强制执行仍僵持
发布时间:2025-08-13 11:24:52来源:
导语
近日,一起令人心寒的赡养纠纷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浙江温州一位93岁高龄的陈姓老人,因8个子女互相推诿拒不履行赡养义务,被迫将子女告上法庭。尽管法院判决子女每月支付赡养费并轮流照料,但部分子女仍以“分家产不公”“自身患病”等理由拒绝执行,老人至今仍独居破旧老宅,生活陷入困境。这一事件暴露出多子女家庭赡养责任的分配难题,也引发社会对“孝道式微”的深刻反思。
一、事件核心:93岁老人“老无所依”,8子女各执一词
- 老人现状:独居老宅,生活难自理
- 陈老伯育有5子3女,最大子女72岁,最小子女58岁。目前老人独居在温州苍南县一处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土坯房中,房屋漏雨、电路老化,仅靠每月1000余元低保金维持生活;
- 邻居称,老人因腿脚不便长期卧床,日常饮食靠同村亲戚偶尔接济,曾多次因无人照料摔倒受伤。
- 子女推诿:从“轮流赡养”到“集体失联”
- 据老人回忆,2018年子女曾口头约定“每家赡养1个月”,但执行仅3个月便因“大儿子嫌老人卫生差”“二女儿称工作忙”等理由中断;
- 2023年10月,老人将8名子女诉至苍南县人民法院,要求其支付赡养费并履行照料义务。法院判决:
- 子女每人每月支付800元赡养费;
- 按长幼顺序轮流接老人到家中居住,每家照料1个月。
- 判决生效后,仅长子、三子履行部分义务,其余子女或拒接电话,或声称“已与老人断绝关系”,甚至威胁老人“再闹就不管了”。
二、子女辩解:经济压力、分家矛盾成“挡箭牌”
- 经济困难:子女自称“自顾不暇”
- 次子陈某强(68岁)向法院提交贫困证明,称自己“靠捡废品为生,每月收入不足500元”;
- 四女陈某兰(62岁)表示:“我丈夫瘫痪在床,儿子还没结婚,实在没精力管父亲。”
- 分家纠纷:历史矛盾激化赡养矛盾
- 多名子女透露,1995年父母分家时,将唯一一套砖瓦房分给长子,其他子女仅分得“几亩薄田”;
- 五子陈某明(60岁)愤愤不平:“父亲偏心大哥,现在老了却要我们平摊费用,这不公平!”
- 性别歧视:女儿称“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 尽管法院判决明确要求女儿承担赡养责任,但二女陈某芳(65岁)仍拒绝执行:“按照农村规矩,养老是儿子的事,女儿没义务。”
三、法律视角:赡养义务无条件,拒不执行或涉违法
- 法官解读:赡养是法定义务,与分家产无关
- 苍南县人民法院法官表示,根据《民法典》第1067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该义务不因父母偏心、分家不均或子女经济困难而免除;
- 若子女拒不履行生效判决,法院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包括冻结银行账户、扣押财产,甚至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刑事责任。
- 执行困境:子女“软对抗”增加司法成本
- 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透露,部分子女采取“拖延战术”:
- 长子陈某大(72岁)虽按时支付赡养费,但拒绝接老人回家,称“我家房子小,住不下”;
- 三女陈某梅(63岁)将老人接回家后,将其安置在杂物间,每日仅提供一顿剩饭。
- 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消极履行”行为难以通过刑罚制裁,更多需依赖道德约束与社区调解。
- 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透露,部分子女采取“拖延战术”:
四、社会反响:网友怒斥“不孝子女”,呼吁完善养老保障
- 公众愤怒:8个子女养不活1个父亲?
-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网友纷纷留言谴责:
- “8个子女不如1个陌生人,良心被狗吃了!”
- “分家产时争得头破血流,养老时却集体装死,这就是人性!”
- 也有网友质疑:“老人是否曾对子女尽到抚养责任?是否存在重男轻女等历史问题?”
-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网友纷纷留言谴责:
- 专家呼吁:建立“家庭-社区-政府”联动养老机制
- 社科院专家李明指出,多子女家庭赡养纠纷频发,反映传统“养儿防老”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
- 子女经济独立后分散居住,客观上增加了照料难度;
- 部分老人年轻时偏爱某个子女,导致其他子女心存芥蒂。
- 他建议:
- 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新型模式,鼓励子女通过志愿服务抵扣赡养义务;
- 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投入,为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紧急救援等服务。
- 社科院专家李明指出,多子女家庭赡养纠纷频发,反映传统“养儿防老”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
五、深层问题:当孝道遭遇现实算计,我们该如何守护“老有所养”?
- 传统孝道为何失效?
- 过去,赡养父母被视为子女“天经地义”的责任,如今却成为“可以讨价还价”的交易;
- 学者分析,市场经济下,子女更倾向于将赡养视为“成本-收益”计算,而非道德义务。
- 法律能否填补道德真空?
- 尽管《民法典》明确赡养义务,但执行中仍面临“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困境;
- 日本、德国等国通过“赡养费预扣制度”“不孝罪”等强化法律威慑,或可提供借鉴。
- 老人权益保护:需要更多社会支持
- 律师建议,老人可在生前通过立遗嘱、签订赡养协议等方式明确子女责任,避免身后纠纷;
- 社区应建立“赡养监督小组”,定期走访独居老人,及时发现并介入赡养问题。
六、事件后续:法院启动强制执行,老人仍盼“团圆”
- 司法介入:冻结子女账户,列入失信名单
- 2024年8月,苍南县法院对拒不履行判决的4名子女采取强制措施:
- 冻结银行账户余额共计12万元;
- 将5人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
- 2024年8月,苍南县法院对拒不履行判决的4名子女采取强制措施:
- 老人心声:“不想要钱,只想和孩子吃顿饭”
- 面对镜头,陈老伯老泪纵横:“我不怪他们,可能是我年轻时没做好……只希望过年时,孩子们能回来看看我。”
结语
93岁老人的孤独身影,撕开了多子女家庭“赡养困境”的残酷真相。当法律条文遭遇人性弱点,当传统孝道碰撞现实利益,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如何让“老有所养”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每一个子女,又该如何面对内心那面审视良知的镜子?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